世界粮食日,人民日报发表文章,致力于促进粮
发布时间:2025-10-18 11:00
原标题:推动粮食节约减损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,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同时启动。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以“节约粮食,人人有责”为主题,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,总结推广近年来粮食保鲜减损经验成果,推动各方面深化食品保鲜减损理念,凝聚推动粮食节约和粮食减损合力,推动全社会构建爱护粮食、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。食品安全是“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”。确保粮食安全,必须同时努力增产、减少损失。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应成为当务之急重要的方法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,提出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综合措施。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《关于严格防止和整顿食物浪费的实施意见》、《节约粮食方案》和《节约粮食反食物浪费行动方案》,对整个食物链的节约和减少损失作出了顶层部署和系统部署。 2021年修订实施的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》规范粮食保鲜和减少粮食收购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等经营主体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》即将正式实施2024年,专门设立“节约粮食”一章,规定有关部门、粮食生产经营单位和公民个人切实履行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的责任,标志着粮食全链条保粮、减少损失进入法制管理新阶段。经过各方共同努力,粮食节约减损成效不断显现,粮食资源高效利用迈出新步伐,全社会参与粮食节约减损的环境日益浓厚。然而,粮食损失和浪费现象也不容忽视。整合提升粮食节约减损成效,强化粮食产业全链条各环节节约减损,需要持续发力、形成合力。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做强落实执法责任是关键。近年来,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,库存充足,市场供应充足。粮食基本自给,粮食口粮安全。 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同时也要看到,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受到耕地、水资源、环境承载力短缺的制约。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浪费就等于增加产量,对于全面整合粮食安全基础、传承传统、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在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,做到“四无粮”(无病虫害、无损坏、无老鼠、无事故)损失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,我们必须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,加强粮食安全保障。牢固树立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,坚持增收节支并重、增产减损并举,以粮食节约减损工作常态化、长效推进为重点,以钉子钉精神抓落实关键措施,切实培育粮食节约减损“隐形粮田”,让“中国的饭碗”更加稳定、更加稳定。 安全。推动粮食节约减损,全链条推广是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的有效途径。这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综合政策、多方配合、深入落实到生产、收购、储存、销售各个环节。近年来,通过优化产后服务,依托粮食产后服务中心,及时提供清理、烘干、收购等服务。储粮、利用《农民储粮·专家说》系列科普视频,加强储粮技术培训和指导,储粮条件将不断改善。下降到3%左右,比10年前减少5个百分点。我国粮库储粮过程中的损失率控制在1%以内,主要是水分、杂质减少等自然损失。东北地区。有必要实施绿色储粮。 仓储行动,推进升级修缮。创新技术是提高食品保鲜效果、减少损失的重要保障。技术方面,创新平台的变革主要包括粮食技术基础、粮食保鲜减量技术的研究、开发和应用,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。交通运输部认真开展技术攻关解决粮食清理、烘干、仓储等方面遗留问题,推动产学研结合创新,在首批59家粮食仓储企业开展试点,在生态区推广绿色粮储一体化应用。温度控制和受控环境等技术不断增加。粮油加工企业生产更多绿色、优质、营养、健康的粮油产品,积极挖掘副产品综合利用潜力,不断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。在此基础上,要着力为粮食节约减损增添动力和活力,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广模式,抓住国家“两重”和“两新”政策机遇,加快粮食节约减损工作。f 技术应用和设备升级;居民营养、健康和粮食生产。保存与减损。要推动粮食节约减损,引导全社会参与。近年来,我们围绕爱粮、节约粮食、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的主题,加强宣传引导和共同示范。结合世界粮食日、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、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、食品质量安全宣传日等重要活动,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,普及相关科学知识。各地依托有用资源,广泛开展劳动体验、科普、“光盘行动”等粮食节约减损活动。公民个人和家庭参与踊跃,现场气氛热烈全社会的粮食节约和减少损失变得更加有力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食品保鲜的内容,为进一步推动食品保鲜、减少损失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基础。下一步,要积极开展农户储粮、绿色仓储、合理加工、营养健康饮食等宣传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典型案例的科普,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,进一步培育爱粮、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。 (作者为国家物资储备局党委书记、局长)
购买咨询电话
400-123-4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