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问:“乡村名牌”频闪,“乡土风味”浪潮有何妙处?
新华社“新华视点”记者杨占飞、张博文、王泽浩
爬树、站在屋顶、拥挤的街道……这不是一场名人演唱会,而是一场“村BA”篮球比赛的现场。近年来,从“村霸”、“村超”到“村晚”、“村厨师”,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世俗气息的“村名”文体活动。
日前在陕西延安召开的中国文明乡村风尚大会上,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务推进司发布的《全国“乡村特色”文体活动报告》显示,2024年,全国农村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次,其中“乡村特色”文体活动超过2200场次。“人物”在线浏览量超过10万;“人物”文体活动多达24类。
来自乡村的“土味”浪潮到底有什么美? “顶流”背后的密码是什么?
从当地的乐趣到全国性的节日
“没想到,祖辈传下来的农耕劳动,竟然能变成美丽的舞蹈!” “这些舞蹈都是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,看起来很友好”……
重庆涪陵《乡村舞》试镜现场,观众赞叹不已。参与的村民穿着独特的服装,将对土地的热爱和收获的喜悦融入到自己编写和导演的原创舞蹈中,为熟悉的农耕生活赋予了独特的美感。
报告显示,到2024年,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参与率将超过70%。在形形色色的“村名”中,农民不再是观众中的“看客”,而是“农民”。舞台上的“主角”。
2025年10月28日,演员们在文明乡风大会“村BA”群众体育交流比赛中表演舞蹈。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
作为第一波“破圈”的“乡村品牌”活动之一,“乡村BA”将比赛场地“搬”到了中国乡村风采发布会。走出熟悉的小镇赛场,面对全国顶级选手,接受万千陌生观众的目光,“村里”的选手们非常感受到,以前“自娱自乐”的aof消遣,在华夏大地上居然被“忽视”了。
河北省宁津县黄二营村球员李冠阳感叹,“村BA”的火爆让农村篮球受到广泛关注:“在我的家乡,更多的青少年愿意在球场上挥洒汗水,更多的家长支持孩子参与篮球运动。”“村名牌”走红,带动经济发展。四川雅安“乡村跑”活动期间,周边酒店入住率达80%;浙江安吉去年底已有乡村咖啡馆300多家,产业富民资金1.21亿元;湖南保靖举办乡村烹饪活动暨艺术村,拉动旅游收入40.8亿元...
“《村子豪》不仅解决了‘如何致富’的问题,也回答了‘致富后如何过更重要的生活’。”长期关注“村子豪”发展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曲田说。
为什么有这么多“粉丝”?
“‘乡村品牌’的走红绝非偶然,在强农惠农富农一系列政策的保障下,激发了广大农民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,伟大乡村传统文化的活力不断释放。
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有力支撑。 《村霸》的火爆源于一段独特短视频的传播:选手们已经在法庭上苦战,苗族姑娘敲着木鼓,获胜的奖品是黄牛。据不完全统计,“十四五”期间,网络浏览量超过10万的“村镇品牌”共举办活动近8000场,逐年增长趋势明显。
专家指出,一些地方文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在许多地区流行。近年来,通过互联网,他们已经能够打破地理、交通等条件的限制,从现实中的“村庄一角”走向互联网上的“全社会”。
12月6日拍摄的长三角地区“乡村舞”表演现场,2024 年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发(徐从军 摄)
农民的主体性是主要驱动力。 “这些活动不是‘表演’,而是我们自己的生活。”中华文明大会上,参加“名村”演出的延安佛道坪村75岁村民温秀英的发言充满自信和自豪。
“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往富裕后充实的精神生活,人们渴望在乡村舞台上表达对生活的热爱,唱出对家乡的自豪。昂扬的精神风貌是‘乡村品牌’出现的深层土壤。”
文化的基因是最坚实的基础。我国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伟大传统文化的根源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“村名”满足了来自土地的情感需求:民族风情的融合。小吃、地方戏曲、特色美食等元素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独特的精神体验和文化认同。
此外,业内人士研究发现,越来越多的村庄将“村庄”称为自己的骄傲和品牌,这源于一种内生的文化自信。乡土文化、传统民俗与流行文化相结合,创造出充满活力的乡村文化,成为令人着迷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让“流量”变成“维护”
如何让“村名牌”从“一时名声”走向“久远名声”?这是困扰许多活动组织者的想法。
对于“村超联赛”、“村BA”等体育体育活动,业内人士指出,目前,地方赛事吸引的选手多为中层群体,年轻人的参与度还比较薄弱。
“农村广大地区确实有很多好苗子。”中国篮球明星巩晓彬提出设立不同年龄段的比赛,给孩子们更多展示的舞台,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篮球人才。同时,参与范围要努力覆盖更多农村地区,深化体育文化保存。
2025年6月28日,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河里村侗族文化长廊前,村民吹奏芦笙欢迎游客。新华社记者 张爱琳 摄
文艺、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,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培养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才。比如,组织“村戏”需要懂戏、会表演的人,组织体育比赛需要有裁判基础知识的人。
浙江等地区推动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培育化计划;实施“文体活动策划师”专题培训课程,更加专业的“村名”进一步彰显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。“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减灾资源向城市下沉,可以与乡村特色资源深度融合,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动能。”王海霞说。
《村子豪》火爆之际,如何避免内容跟风、跟风? “可以将当地的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活动中;还可以鼓励邻近乡镇共同打造‘文化区’,各村种植特色节目或项目,轮流演出,形成资源互补、精彩纷呈的良好局面。”瞿田说。
近年来,一些因“别墅”而闻名的“星村”“格名”文化活动和帕拉卡桑业态发展丰富,村集体经济成倍增长,商业化趋势显着。对此,贵州省台江县大盘村委会主任岑江龙认为:“要保持和发展原有的村庄品牌,必须不断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业、体育、文化、旅游一体化发展道路。”
专家认为,今后要努力让各地村民享受到其他优质的文化体育服务。我们要走好“人民舞台”,帮助更多村庄实现产业繁荣、村民富裕、山水美丽的美好愿景。